为什么要叫兔子?
“兔”和“子”联起来表示小东西的意思,“小白兔”、“兔子崽儿”“兔儿爷”——这些都是指小孩子。 “兔”字有个本义是指“野兔”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有“追虎狼,射野兔”的话;唐代柳宗元《黔之驴》中的“驴之为兽,蠢而愚”的“驴”字,也是这个“兔”字。可见这个“兔”字是表示像兔子一样胆小怕事,蠢笨无能的。这种意思逐渐变成“兔”字的引申义。 “子”表示幼小的动物,这是现代汉语“子”字的常用义。在古代汉语中“子”字还常用来称呼那些地位高的动物——比如“狮子”、“猴子”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就有“犬为豕,狮为猛”的话。后来这些带有尊称意味的“子”都变成了称呼小朋友的称呼。 所以说,把两个词合起来的“兔子”指的是小兔子——这和小孩子相似,都是小而可爱的动物。所以人们常常用“兔子”来称呼自己心爱的小孩子。
不过,现在人们用得越来越多的“小兔纸”似乎又暗示着另外一些含义——“可爱”、“娇气和软弱”等等。这也可能是近代新产生的意义吧。
关于兔子名字的由来,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:传说很早以前,并没有“兔”这个字,人们见到玉兔,也不知叫啥名字。据说,有一个姓许的屠夫,在青石墩上屠杀猪羊,每当看见大雪封山的寒冬季节,就为缺猪少羊发愁。有一天晚上,屠夫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:“你不必愁啊,大冬天还有玉兔嘛。”屠夫说:“啥嘛,玉兔?”白胡子老头笑笑说声“玉兔就是兔子”,随后在青石墩上写下了“兔”字。屠夫醒来一看,青石墩上果然有字,再看旁边,真的有只白色的兔,从此以后,人们就把玉兔叫成“兔子”了。
其实,汉字通常由形、音、义三个要素构成。汉字又分为表意字和表音字两大类。兔字就是一种表意字,是由表示事物意义的“形符”和表示发音的“声符”组成的形声字,兔字是由从免形,从儿声合成的字。
甲骨文的免字与篆文的兔字,都是上免下儿。免字的上部是像兔的头和前脚与身,下部像兔的后脚和身,合起来成为象形字的兔,表示兔的形体。免字从隶书开始,为免灾幸运之义,人们又在隶书兔字的下部加了个声符“贝”字,成为形声字的免,表示免的发音与贝同韵。兔字下部的儿,是儿字的本字。“儿”本是象形的“儿”,像婴儿头下脚上在啼哭,引申为生育,婴儿,儿子和儿。篆文儿作。因此,说文“兔”字,既是“兔”字的本字,也是“免”字的本字,也就是“儿”字的本字,是形声字。
在说文解字中,兔字的解释为:“兔,兽也,象形。”段玉载注释中说:“兔象距后其尾下垂之形。”“距”是兔的后腿长而有力,跑起来很快。过去人认为兔的尾巴很小,常有“狡兔三窟,得兔忘蹄;蛇无足而飞,兔无耳而聪,狐无黔、兔无斑”的说法。其实,兔有长毛,长在尾部的毛都很长,并不显露于外。如果发现有尾巴短的兔,那一定是病态。
兔字的读音,中原地区读“图”,广东地区读“渡”。古代的“图”字,是“兔”字的假借字。古代的“兔”和“途”是一个音,后来为了区分,在“兔”字的下部加一个“辶”偏旁,成为“途”字。因此,兔字是多音字,有“兔”、“渡”、“途”三个发音。